发布时间:2016-10-12
从左至右: CAAI 常务理事 中兴通讯云计算及IT研究院副院长董振江、北京极维客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刘林坤 、亮风台销售总监何军、中兴合创董事总经理钱强(特邀) 、小熊尼奥创始人熊剑明、中视典公司全国产品总监谢浩、北京理工大学副研究员翁冬冬、Pico市场VP祖昆仑
董振江(主持人):感谢各位一直坚持到现在,因为其他的六位都已经讲过了,钱强总是我们中兴合创的董事总经理,原来在中兴通讯做产品经营部副总,也是做过亚太区和东南亚区的总裁,在通讯和互联网国际化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1年开始转入投资界,现在重点关注和我们互联网产业相关的一些产品,经验非常丰富,也有非常独到的见解,我们先请钱总简要分享一下对VR和AR的看法。
钱强:我是作为投资方的代表来参加今天的会议,从整个今天介绍的主题来看,AR和VR不是一个新概念,跟我们本次大会的人工智能一样,存在了几十年了,从它的发展历史来看,每隔十几年就会出现高潮,近期从2004年开始,包括以美国的一些大的巨头在这个领域投资,使得我们目前的实业界也好,包括创业团队也好,包括整个投资界也好,对这个领域是非常关注,国内从2014年开始出现了大量的针对AR、VR领域的创业团队,咱们各个公司,实业公司包括上市公司也好,我们的手机终端公司也好,包括大的互联网公司的巨头也好,都纷纷往这个领域来投入,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这几年在这个领域的投资是非常火爆的,整个来说,包括二级市场也是,很多可能原来做跟这个领域没有关系的一些上市公司也纷纷并购了AR、VR领域为主的一些创业企业,所以说我觉得通过最近这两年,我觉得对这个市场快速的做了普及和教育,因为我原来自己是学计算机的,我原来学过这个专业知道这个概念,实际上原来绝大部分的老百姓,包括我们一些普通的人不太清楚到底什么是VR、到底什么是AR这个概念,但是我觉得通过这段时间的市场教育和普及,我觉得很多人接触到了这个业务,包括我们的一些互联网公司推出的跟移动终端相结合的义务,引发一些媒体的关注和密集式的报道,所以我觉得整体来说是对这个行业的促进,是个好事,但是最近这段时间大家又看到,好像又遇到了一个投资的寒冬了,我觉得实际上可能也是一些媒体类,它是为了抓住眼球、吸引观众的眼球,可能大家用一些比较惊悚的标题,其实从投资方的角度来看,更准确的定义是应该更加冷静一些,之前随着实业资本对这个领域的狂热,我们有大量的,包括专业的头盔,VR领域的基金出现,很多比如说我投一些技术类标地的投资公司,如果不投几个AR、VR公司是不是就感觉有点落伍,就有这种感觉。现在大家反过来更加冷静的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反过来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或者会有这样的一些变化,主要还是因为之前的大家期望值太高了,或者说对他的发展速度的预期稍微有点高,经过这一两年的发展,可能现实的现状跟之前的预期差距有点大,所以大家可能反过来,我这个是不是原来有些问题,但是从真正来说,我觉得主要还是大家现在更冷静了,从投资方角度来看,我对投资考虑的问题更多一些,尤其是如何在商业上变现,或者如何能够退出,考虑得会更多一些,因为风险投资是有风险的,而且风险是比较大的,而且对风险投资人来说,一定要有狂热精神,否则也不会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但是本身来说,他又是追求财务的回报,在中国来说,整个基金的周期又是有限的,大家在这个问题上考虑问题会更多一些,所以才会放缓投资的脚步,但是如果用寒冬来说,这个用词可能不太恰当。
另外我对这个行业怎么看,或者我对未来这一块的投资方向和投资重点,我觉得还是分开两部分方向,一个我们这个团队还是对整个AR、VR领域里面的核心技术是比较关注的,我们也是在全球不断的搜索一些潜在的投资标地,我们在国内也好,在美国和以色列也好,我们不断的看一些潜在的创业企业,因为毕竟目前来说,它的技术发展的程度造成我们目前用户的体验也好,包括它的成本也好,包括它的便捷程度也好,等等一系列也好,还是不太满足对它最终的预期的,所以在未来核心技术领域还是有很多投资机会的,所以我们也是不断在往这个方向看,比如它的显示技术、交互技术。
第二个还是跟行业的应用,包括内容,这也是我们主要关注的一个方向,因为我觉得最终除了咱们娱乐游戏是作为重点的重要领域之外,它是解决人的需求,还有其他方面的应用需求,通过技术引用,这一块来说,目前也是我们一直在重点关注的一个方向,而且可能在这个领域的话,会有很多未来好的团队或者未来成功的企业出现,我们对这个还是比较有信心的,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董振江(主持人):从钱总的介绍来看,他对这个行业还是非常看好的,但是也提出了,确实现在比以前更加冷静了,因为经过这段时间的沉淀,大家更现实的看待这一点。
第一个问题,因为钱总代表投资界,可能也代表行业对这个的基本看法,更趋于现实,经过一段炒作,大家都在说,可能很多人在同质竞争,在各自的企业来看,你们怎么能出脱颖而出,是不是请每个公司都介绍一下。
刘林坤:我们公司最早是手机OEM出来的,底层技术是有积累的,只是普于普通财务投资者看不懂我们的技术,所以我们之前发展当中稍微注重强调了一下市场商务这一块。所以我们的核心竞争突破很简单,双平台战略,因为底层技术平台说白了就是操作系统,没能力做安卓,但是做一个小rom还是可以的,上层主要靠商务拓展以及影视行业,在这一块进行大量内容的获取,目前我们在游戏资源这一块是非常多的。我们现在是把视频和游戏合到一起,因为用户的需求是泛娱乐的,最后注重自身的效率提升,就是工作效率的提升还有时间节点的完成,来实现一个更好的变现、更快速的变现。
何军:亮风台一直在做AR软件的算法,AR大家可以看到,在各个行业中间都有非常多想象的空间和落地的场景,在这个领域里面,我们必须要有一批这样的公司是专门从事AR底层算法上面,在软件系统方面,本身这样的公司在国内和国外都不是很多,国外比较显著的是magiclip。同时本身很多算法,特别是刚才提到很多交互的方式,包括3D识别的技术,在整个学术界都不是特别成熟,没有现成可用的技术,所以我们会持续在底层核心算法上做研究,最后才是结合各个行业的合作伙伴一起来拓展各个行业的AR应用的落地,这是我们想做的整体的方向。
熊剑明:刚才这个问题我概括两个字吧,对所有的创业企业来说很重要的就是定位,我觉得企业来说,不管你做什么技术,做什么产品,一上来先思考清楚的是定位,你的消费者是在哪里,你的消费者是孩子、老人还是白领,还是程序员,还是设计师,这个非常重要,其次就是你的商业模式是2B还是2C,先想清楚这个事之后,针对你的消费者,把你的产品、把你的内容做到最好,不管怎么资本,我觉得你的价值是放在那边的。
举个例子来说,你的产品针对的是孩子,那你就先搞清楚,如果你是2B的话,那你就要让所有的老师、所有的学校都知道你的产品和品牌,如果是2C你就要让所有的小孩、所有的家长都要知道你的品牌,如果你是一个技术,你的消费者是开发人员,那你就要让所有的开发人员都知道你这个东西,都会用你这个东西,这跟任何一家创业企业的逻辑都是一样的,只要你把你的定位找好,然后把自己的价值做出来,我觉得资本寒不寒冬这件事是不用考虑的,因为价值放在那,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谢浩:我觉得资本寒冬这个说法,可能不是完全准确,应该可能更多的,我的感觉是一种分化,因为从我们看到的企业的情况来说,我觉得不太可能是这样的,因为整个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门类,拥有全世界最多的高校和各级院校的系统,从这个角度来说,在B端,在行业应用里面,只是未来会,真的会淘汰一些做的不够深入的,甚者不够产生实际应用价值的。从中视典公司来说,因为也刚刚开始,其实是刚刚开始做资本的事情,也刚刚敲定,可能下个礼拜会签一个天使五千万的投资,所以从各个方向来看,我们认为其实未来来说,中国的虚拟现实可能会出现很多,包括北美或者以色列都不会出现的形态,我们应用的深度和我们应用的范围广度可能是前所未有的,这个充满了信心。
翁冬冬:我觉得这个问题主要还是说,其实大家关注VR,我建议大家不要关注VR本身,因为VR如果说它是一个很大的行业,它确实也是,你专注于纯VR自己本身,可能你的竞争对手,像微软和高通这样的大的企业,对于创业者来说,更多关注的是行业本身更重要一点,我们一直在反复说,传统行业的虚拟化,你要仔细琢磨VR这个东西对你本身所在的行业到底有没有价值,如果有价值的话怎么把它挖掘出来,这个比较重要,对大家来说。
祖昆仑:我先不谈资本寒冬这件事,PICO本身是终端产品的提供者,我们现在看到市场上的VR产品都是产品的初始形态。因为产品的初级形态加上内容端还在培育期间,所以我觉得从2C来说它确实还有一个成长期,但是在2B这一端,包括像刚才翁教授提到的体验型的需求,其实是需要一个更加成熟,或者体验能够更好,然后价格上更亲民的这种产品,从目前的终端产品来说,其实还没有到这个阶段,所以在下一代,我们内部的目标是非常清楚的,同本身的硬件产品到软件的系统的升级,再加上本身UI的友好性,产品本身还是需要整合整个在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进行深度的持续开发才能把这个产品真正打造出来,谁能够特别快速的和这种产业链上的伙伴形成合作,把这个产品性能提升上来,就是下一轮的赢家,其实我们刚进来的时候,这种品牌公司,能够叫得上名字上来的可能有十几家,其实今天开始就已经分化了,比如像刚才极维客点出来的其实没有那么多了,这本身就是一个产品升级和产业升级的过程,我觉得这个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的。
现场提问:非常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分享,我感觉收获很多,我提一个比较宽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VR是从oclus引爆,尤其是FACEBOOK收购以后,引发了一轮热潮,甚至有人把VR和PC机和移动机进行对比。VR是否可以和移动平台进行对比,或者VR和AR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
从左至右: CAAI 常务理事 中兴通讯云计算及IT研究院副院长董振江、北京极维客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刘林坤 、亮风台销售总监何军、中兴合创董事总经理钱强(特邀) 、小熊尼奥创始人熊剑明、中视典公司全国产品总监谢浩、北京理工大学副研究员翁冬冬、Pico市场VP祖昆仑
祖昆仑:首先说VR、AR是不是个伪命题,这个就不用回答了,因为如果是伪命题,在座各位都不用参加会议了。
facebook收购了oclus以后,大家可以看到acebook是怎么对待oclus的,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在体外发展,在这方面,其实国外的VR市场更加成熟冷静,它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因为是这样的,移动和很多目前特别流行的应用结合之后,才可能会有所谓的VR移动计算平台的出现,为什么脸书收购之后,大家激情一下就被点燃了,甚至高到一个在目前的发展状况不太能够承受的高度,就是因为脸书是一个社交公司,大家会想象,以后一定要进行VR社交,如果出现VR社交就是全民狂欢,这是市场的量级,但是当中一定会有发展过程,所以我觉得目前基于PC的VR远远不能代表VR的未来,但是它一定是往那个方向发展的。
翁冬冬:VR是下一代接口技术是肯定的,而且量级是肯定比现在大,这是可以预期的,但是我们可以稍微细的说一下,VR和AR我们每次都把它搁在一起说,把它们两个加起来称为下一代接口技术,像VR,我们现在一个比较大家都认可的观点是它是PC的升级,以后当我们对性能要求非常高,体验感非常高的时候,那些会更关注与用VR的形式解决,比如在VR里面做各种体验、教学,包括远程会议和远程训练,都会在VR里做,AR是手机升级,现在有多少部手机,以后就会有多少部AR,只不过现在我们还没有达到,所以从未来的角度来看,而且从它的性能要远远高于手机的性能,也就是说可能人工智能的东西包括大数据的东西都会结合在眼镜上。下一代技术接口是VR和AR,这个是有定论的。
谢浩:这里有一个佐证,就是我所知道有好几家企业是闷声发大财的状态,他们每年也是好几个亿的收入,只是做VR和AR内容的开发,他们和一些核电和医疗结合的比较紧,在这些行业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不仅仅是我们看到展示出来的内容,而且真的是刚需,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看来不算是一个很伪的命题,但是它从今后来看,一定会培养大家的习惯,逐渐开始在消费者端做一个普及。
熊剑明:从我个人角度上去看,我觉得AR和VR,可能有的时候从行业本身来说,我们自己把它看得过重了,其实从我们技术发展这几十年来讲,我觉得AR和VR就是一个全新的交互方式,我个人没有认为它是一个刚需的东西,从之前任天堂做交互体感开始,我们没有感觉到它替代了鼠标,只是作为一个增补,但是它对于娱乐这一块的体验一定会带来一些革命性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可能大家应该更关注的是如何利用这样的新兴技术,最终核心还是在应用的落地,从技术发展的角度上来说,其实过多的关注它的技术核心上有多大的提升,目前从真正消费端来说,还没有对它的技术本身要求特别高,可能在一些专业领域2B端,反而对技术指标上的一些要求会很高,而普通消费者来说,其实有的时候,比如说VR,你对他来说,如果他只是看一个现场直播,对他来说,什么样的头衔并不是最重要的,而且这种方式并不会完全替代现有的屏幕方式,我觉得这是一个增补的方式,对于创业者来说,如何把技术落地是更现实一些。
钱强:我补充一点,我觉得它的重要性和未来的市场空间也好,发展前景也好,这个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觉得一定不要当做未来无所不能的一件事,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目前很难找到一个产业或者平台能够和目前的手机产业比较,或者移动终端手机比较,原来我们是PC时代,这十年来手机移动端,大量应用往移动端迁移,逐步逐步成为主流,到目前来看,还看不到有另外一个通用的平台形式能马上替换它。
何军:AR、VR肯定不是伪命题,但是其中肯定会有一些伪需求,这确实是现在大家对AR和VR的想象空间都非常好,导致有一些需求上面,可能不是必须的,可能其中是一些伪需求存在,这是我们在产业发展中间过程不可避免的一个过程,第二点就是讲到人机交互,其实我们看到之前的一代人机交互是通过键盘和PC交互的,苹果出来之后很快用触摸方式和手机进行交互,下一代交互方式是什么,这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去发展,我们认为眼镜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有可能实现的一个方式,因为它是基于人的视觉,基于可以解放双手的模式,基于人工智能的模式,所以我觉得在未来视觉交互方面,人机交互方面应该还会有一些新的发展。
刘林坤:这个问题应该各个行业报告都说过了,我觉得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远低于我们的预期,也就是作为一个增补性的,主要是娱乐吧,教育、房地产产生实际价值,提高生产效率,或者提高客户的成交量。还有一种情况是可能会远超于我们预期的是,就是整个如果行为习惯被改变的话,那可能会直接影响很多事情,另外虚拟空间的探索,按照目前数据库的增量来说,我们虚拟世界的整个架构已经远大于现实世界,这个往后和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会产生什么样酷炫的东西,暂时还不知道。短时间之内是做一部分的变现,长期是最重要的一个技术方向。
董振江(主持人):我觉得这个本身的这个命题,AR和VR作为一个很好的应用是毋庸置疑的。关键是现在怎么样落地的问题,怎么样能够跟应用结合起来,它才能真正发展起来,这也是目前大家有一些质疑的声音,包括有一些所谓的寒冬的说法,都有一定的关联关系,包括技术不成熟性。
我代表这个也想问一个问题,就是大家认为在VR和AR再往前发展,会不会像以前那样说的很大,做着做着就没了,这里面最大的困境是什么?怎么解决的?
刘林坤:个人认为是,也包括很多资本认可,目前技术的衔接还是比较大,技术带来的问题是体验不够,如果体验够的时候,其实微信或者滴滴在早期的时候是没有什么门槛的,大家都会做,所以我个人认为还是技术制约发展的一个最大的要素。在此期间,探索期各种内容,应用在变化形式也是很正常的,因为只要有新的技术出现,基本上反正娱乐行业会迎着新的一种体验和交互方式实现,本质其实还是娱乐行业,本质还是在玩游戏,本质还是在看视频,还是在看电影,其实它是体验升级之后不太一样,这是我个人的想法。
何军:我们作为一个底层技术公司,我们认为AR现在面临的瓶颈主要还是在底层技术方面,在整个AR的场景中间,的影响,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但是这并不是没有希望的,我们现在看到很多的3D识别技术都有非常长足的发展,包括我们眼镜的第二代产品是5毫米的镜片,我们已经看到第三代的眼镜镜片只有1.7毫米,基本上跟真正的眼镜是一样的,其实我们回头看整个手机跟PC的发展,最近这几年其实大家可以看到,整个技术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同时结合整个大数据行业的发展,我们相信虽然我们在技术上面会有一些瓶颈,但是这个突破会比我们想象的来的更快。
钱强:我对整个发展的前景还是比较看好的,因为主要的有几个个人的判断,第一个,我觉得确实移动终端产业链极大的促进了AR、VR整个商业化的进程,因为有目前这么一个成熟的产业链,所以说它很多上游的元器件也好,尤其硬件也好,对未来VR、AR的发展带来促进作用。否则一个新生的业务,或者规模比较小、体量比较小的行业,你要推动你的上游去发展的话,难度还是比较大的,这样本身的硬件资源,硬件的能力会比较充足。
第二个目前全球各个大的巨头公司都开始在这个领域投入,我们今天主要是跟创业公司交流,大家可以看到全球大的公司都往这个地方砸了很多钱,另外资本在这一轮中也往里面投了很多钱,这样投入会比较大,这样整个未来一定会有一些结果出现的。
还有一个,因为现在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很多可以面向2C的一些应用,所以能够使得我们一些企业原来比较难变现,或者变现的规模不大,通过这种方式,可能各种变现的模式都有了,这样能够反过来促进我这个企业的正常回馈企业,正常的企业发展下去,基于以上几点,我觉得未来在这一波在这个行业,未来一定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前景。
熊剑明:做着做着就没了这件事几乎不可能,AR、VR从目前技术发展来说到了一个成熟期,VR在过去历史上是有这么做着做着就没了,目前来说VR这一块,你想想一下,场景还是有需求的,比如VR场景看NBA,肯定比传统电视要好看,打一些游戏肯定比现有的游戏体验要好,这样看起来,从硬件上面,就像一个消费电子,无非要提的是除了传统巨头以外,那些新兴的创业公司有没有机会,而不是说这个东西做着做着就没了是不太可能,这个的确是存在的。AR来说其实也是有刚需的,先不说C端的需求量有多大,比如说B端,比如眼镜这种,我知道制造业一个设备可能就这么厚,你要自己看就看死了,但是眼镜一戴,所有的机械操作可能全部给你编好程,你只要看就明白了。所以这两个技术目前是到了一个成熟期,而且未来一定是有一个大的发展,无非就是说这种新的交互方式,并没有影响原有,并没有出来一个全新的产业,它其实是多了一个技术,因为足球还是那个足球,游戏还是那个游戏。这个命题就是新兴创业企业如何获得机会,因为原来娱乐的方式都还是存在的,只是这个技术做了一个巨大的提升,这是大家要思考的,作为新兴创业者来说。
谢浩:对于企业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在观念的转变上,因为在泡沫比较多的时候,资本比较疯狂的时候,大家都觉得VR加上某一个产品就能够成功,但是实际上当你价值回归的时候,当你回归商业本质的时候,应该商业本质还是追求利润,还是追求收入的,所以我们的认识一定是行业加上VR,也就是刚才熊总说到的,其实行业需求一直是存在在那的,VR和AR是一种工具,当我们不再密集谈论VR和AR的时候,这个时候这个产业就已经非常健康了。所以我觉得最大的改变是观念上的改变,回归它的价值。
翁冬冬:从技术角度来说,VR和AR还有什么做不了,AR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实验室里面已经有一些解决了,更多的后面还是看某一个行业如何把现有的VR技术转化到行业里面应用,包括行业本身的一些限制如何和现有技术结合的问题,这些可能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祖昆仑:我也非常赞同翁教授刚才说的问题,从技术来说,推真正消费级产品的时候,这真的是一把双刃剑,是手机行业培养了低成本的能力,但同时我们要和手机行业争资源,目前消费级的产品,我们刚才说的几个核心问题,怎么能够用廉价、大规模的显示技术能够让它变得体验更好,还有刚才钱总也说了,就是它的这个平台,现在这个平台没有特别清晰的平台,但是我觉得真正要把它推向消费级应用的话,确实需要巨头的投入,我们可以看到在移动终端这些产业链上的巨头都在投入,所以这个平台的未来是有一些不确定性的,有可能是基于现有平台延伸出来VR平台,这都是很有可能的。
如果要说VR真正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平台长大的话,确实是困难重重,如果是基于现有的用户、现有的平台往上涨,这是更可预期的一个路径吧。
董振江(主持人):确实从应用前景来看,从各位的嘉宾态度看出来,大家是非常乐观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中间是存在一些问题,我相信肯定能够解决的。今天上午听了七位精彩的分享,我自己收获很多,我相信下面的各位同仁们也收获很多,因为时间有限,翁老师和熊总马上就要赶飞机,后面就没办法再去分享下去了,本来我还列了八个问题,我还问了两个,我相信底下各位同事也有很多问题,后面咱们再交流,大家再次热烈掌声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分享,感谢各位一直坚持到现在。
(本报告根据速记整理)
CAAI原创 丨 作者系上述嘉宾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及翻译
如需转载合作请向学会或本人申请
转发请注明转自中国人工智能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