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Chinese Association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AITC 2019 演讲实录丨商洪才:智能信息两化驱动中医现代发展

发布时间:2019-08-01

5月25日-26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南京市麒麟科技创新园管理委员会与京东云共同承办的2019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2019 GAITC)在南京紫金山庄成功举行。

在第二天的智能时代新中医论坛上,教育部中医内科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中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常务副院长、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商洪才发表了主题为《智能信息两化驱动中医现代发展》的精彩演讲。


微信图片_20210831185915.png

商洪才
教育部中医内科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重点实验室主任
北京中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常务副院长、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

以下是商洪才的演讲实录:  

人工智能新时代对每个学科领域的发展都是崭新的。人工智能对于任何人都是一个新生事物,把人工智能和各个学科领域更好结合起来,是未来一段时间内要认真探索的事情。所以,今天我在这里先抛砖引玉,也希望各位学者加入到智能中医研究的领域中来,后续我们要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里面打造一个智能中医的平台,希望作为一个事业来做。

我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医现代发展的瓶颈问题、智能信息两化融合在医疗领域的发展概况、智能信息两化驱动中医现代发展的路径及方法三个方面。

一、中医现代发展的瓶颈问题


中医理论有几大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整体观。整体观无论是从生理、病理还是诊治上都有一定的阐述。在生理上,我们说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而人体内部同样是和谐统一的,包括形神相应、脏腑相关,这些都是中医理论的精髓。在病理上,表现为病变的相互影响转变;诊治上,强调司外揣内,就是根据外部的表现可以判断内部本质的变化,同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努力达到人体阴阳平衡。第二个特点是辨证论治,不同的辨治模式有很多,包括传统的辨证模式、单症辨证模式,还有某些学者提出来根据证素辨证等。在中医理论学习过程中,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对辨证论治都有不同的体会。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毛主席曾经说过,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一方面为了满足新的医疗卫生需求,满足民众对健康的需求,传统中医需要不断发展;另一方面现代医学面临一些局限性,在临床诊治疾病过程中,有一些是很难解决的问题,这里可能就要从中医药这个瑰宝中,努力探索一些能够弥补这方面的东西。所以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应该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为了两种医学体系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对话,就需要传承创新。

中医在发展的过程中饱受争议,比如中医是否科学,以及中医、西医能否达成共识等问题。同时对于中医能不能标准化、规范化,实际上在行业内部也有争议,有人说不需要标准化,有人说很难做到标准化,这些都是争议的焦点。这里的主要原因是中医存在模糊性,而且难量化,诊治过程中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经验性,中医理论体系和现代医学体系之间也难以沟通对话。

目前,中医标准化和客观化领域所开展的主要工作,包括四诊信息术语标准的制订一直努力在做,效果却并不明显;证候诊断客观化方面,试图寻找相对应的生物标志物;治疗方面,将基于辨证论治的中药复方,研制为标准化的中成药制剂方便应用;诊疗技术上,将纷繁复杂诊疗技术,向目前的临床路径、临床指南这个程度上去发展。

中医现代发展或者走向国际需要抓住关键点,一方面是让证据更明确;另一方面就是在证据获取的基础上,阐明机制。在临床评价过程中,我们要强调科学规范,但同时不能够抛弃中医元素。在探明机制这个环节上,要抓住中医药安全有效、多层次交互整合的机制,这是中医的特点。从临床到基础,经近几十年的努力,已有了一些成绩,但是这些成绩还远远不够。

二、智能信息两化融合在医疗领域的发展概况


智能信息化的到来,或者说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给医学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很大机遇,这里涉及到人工智能影像辅助诊断、健康管理、疾病预测、临床研究、药物研发等方面,人工智能开始发挥作用。人工智能在国内,无论是在诊断、治疗、医疗流程辅助、健康管理、药物研发、医学科研平台,还是在应用图像识别、语言交互、语音转写等这些技术都有一些尝试、探索和应用。

国内人工智能医疗领域的部分企业,像腾讯、百度都已经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人工智能这个领域并做出了一些成绩。

过去传统的人工阅片给我们带来的问题是阅片时间长、易疲劳、知识遗忘等,而人工智能阅片给我们带来突飞猛进的变化,无论从时间、信息利用度上,还有节省成本都带来很大改观,提高了临床医生的效率。最近阜外医院的一个团队,发表的一篇文章《深度学习测量心胸比率》,对临床实践也有很大突破,研究应用基于 U-Net的全卷积神经网络的算法自动化分割 X 线胸片;然后提取左肺、右肺及心脏区域轮廓,选定感兴趣点,进行自动化测量心胸比率,帮助我们在临床上更快速准确地诊断。

辅助诊疗方面,从医学影像到电子病历、导诊机器人、虚拟助理,让患者就医体验更加良好,解决临床上看病难问题,让老百姓看病变得更加便利。目前对大型医院,特别是公立医院提出具体要求,比如最近国家出台了大型医院绩效的一些指标,包括电子病历,以及就医的体验、患者满意度等都是很直观的指标,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各大医院都在努力加强医院的信息化体系建设,包括智慧医院的建设。

在药物研发上,几十年来新药研发产出率不断下降,人工智能引入后,快速提升了研发的效率。从新药研发的机会到人工智能和新药研发的结合点,都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在药物发现阶段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靶点筛选和构效关系优化;在临床研究阶段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突破,像可穿戴设备加机器学习用于采集患者数据,人脸识别用于患者依从性的管理。患者依从性一直是困扰我们临床研究方案执行的主要内容,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途径。

目前,国际上的一些大的制药集团,纷纷和人工智能团队开展新药设计研发,包括理化性质的预测、药剂的分析等。像JOHNSONE 等都投入巨资研发人工智能辅助药物,包括机器阅读实时更新的文献以寻找治疗癌症最佳组合,以及模拟筛选平台以寻找和验证新药物靶点,这些都可以带来很好的启迪。

在健康管理上,《“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中提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服务,鼓励发展健康体检、咨询等健康服务,促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发展。培养一批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探索推进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等发展。中医在个性化健康管理上可以发挥优势。目前人工智能已在健康管理上的进行了一些探索,包括血压、心电,以及一些运动数据。智能终端设备采集数据,上传到云数据库,建立个人档案,动态数据分析,然后针对每个人制定健康管理方案。后面,对这些人进行相应的干预,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发现问题进行及时处理。现在这些在具体应用中还有一些困难,随着时间推移,很快就应该能够实现。

疾病预测是传染病的一种模型,系统利用电子健康记录,根据特定地点的流感历史活动信息,以及附近地区流感传播情况,预测指定区域的流感趋势,也要融入大量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相关方法。

大规模病毒表面蛋白血细胞凝集素与PREDAC 算法的应用可显著提高中国疫苗推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一直是困扰亿万人口的一个难题,能否通过深入学习,分析相关的图像,进一步预测相关疾病发生,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例如,经过 28万名患者数据深度学习模型,然后在两组患者上两个独立的数据进行验证,进而预测了视网膜图像中以前未被认为存在或可量化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三、智能信息两化驱动中医现代发展的路径及方法


为什么要提出智能信息两化驱动中医现代发展的路径和方法这个理念?一个是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求,如《关于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在《“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中,对中医药大数据技术、中药智能制造技术、新型中医诊疗信息采集前沿技术发展提出要求。总体来说,人工智能的理念和技术在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中,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人工智能技术挖掘中医药数据。在很多中医药的文献中,怎么把过去的所谓“精华”通过人工智能来扬弃。二是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中医诊疗系统。就是把中医相关技术和中医诊疗手段结合起来。三是中医药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全生命周期健康维护。希望把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到中医药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维护中,这样通过人工智能更充分挖掘中医药在人类生命、健康保健当中的功能定位。

在实际工作中已有很多探索。中医四诊智能设备将中医四诊客观化,从“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现在到“十三五”,做了近 30 年,有一定的成绩,无论是从面诊、目诊、舌诊、脉诊都有相关的设备研制,同时有一定的使用。但实际的效果如何,能不能完全或者部分替代我们在临床诊疗上所做的具体工作,还缺乏共识。

在研发中还存在的问题,包括缺乏规范统一的客观标准和更专业化的建议;与临床应用结合不足,在临床上并没有拓宽它的应用范围;价格上还是比较昂贵的。便携、可穿戴性应该是未来的新趋势。

智能中医决策支持系统也是在中医传承发展中,我们多个团队一直在努力探索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的一个团队做的,用于分析名老中医用药防治规律,为处方筛选提供依据。自然语言处理方法、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的一些具体算法都得到了应用。而且据我所了解,它的推广性较好,很多年轻的研究者开始应用这些系统和平台,对相关经典文献和名老中医临床用药经验都在进行挖掘。

我们团队目前在研发中医循证病例报告系统。特点是智能化分析手段的开放式接入,努力做到共识化中医特征信息的收集;收集以后将文案信息自动化形成模板,规范化导出。我们希望这个系统能够做到个体化临床诊疗方案及个体证据的科学生成。

智能中医机器人,像道生中医智能助手、中医体制辨识智能机器人、国医大师机器人、中医体检机器人,这些主要是为了提高诊疗规范性,提供诊疗便利性,但是操作起来还是有一定问题。我们的这些国医大师也好,有经验的中医也好,他们的经验很难进行复制。平安好医生的现代华佗计划,也是有意义的尝试。它主要通过 AI 分析疾病模型与大数据,并根据病患实际情况给出诊治方案;方案由一线临床医生调整确认,让病人及时得到最优、最人性化的治疗。

中医影像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一项战略性合作,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提出解码中医计划的主要任务之一,希望推进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结合与创新,促进大学、医院与企业“产学研医”协同发展。从几个角度开展研究,希望从影像技术上对中医理论诠释做一些开拓性工作。

中医影像学研究中心的主体是在东直门医院,也是为我们申报国家中医临床医学中心做铺垫。利用云平台、5G 通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基于中医影像学医联体建设中医智慧医院,这是我们推进中医影像学医联体过程中一个目标。

在云数据、云智能、云协同、云远程上也希望通过人工智能来辅助中医诊断。相关的影像学设备,对于中医的经络和脉络,以及病络学说等研究提供支持。实际上,在中医理论研究中,气和神一直是重要研究领域,如果能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把这两个方面说清楚,中医理论的突破或者创新也指日可待。

对于中医证候,如脑卒中如何将中经络、中脏腑通过影像把它阐释清楚,前一段时间已经做了一些工作,后期还要加大力度。例如,高灵敏度分子影像用于中医治疗作用机理研究;全身扫描的 PET 可以用于中医经脉或者经络相关的领域;从脑功能、心功能用影像学的技术来进行探索和突破;磁共振影像和分子影像定量研究。

多模态影像学技术在中医慢病管理的应用机制研究,涉及到血管斑块和各类胆道、泌尿系结石的诊治和管理;肺间质性病变、肿瘤性病变、肝实性病变的中医药诊治及机制都在用影像技术探索。此外,我们希望有一批既掌握中医理论知识,同时精通人工智能影像的复合型人才,这个也是我们的目标。

我们尝试在智能信息两化驱动上做一些开拓性工作,最主要是为了助力中医发展,包括中医传承能力,提升中医诊疗水平;但另一方面,对个体化信息的完全采集给我们提出了挑战。类比和演绎推理的思辨过程,还有动态的演绎怎么体现?无论在中医防治经验,还是中医疗效优势发挥、科学机理阐明及中医创新发展,都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在人工智能和中医现代发展的这种结合研究上,面临着最大需求是临床需求。努力要做的就是医工结合,无论是智能也好,信息也好,中医和工科领域怎么更好结合,今天的论坛就是一次尝试。在本次论坛上包括中医、西医,有工科背景的专家,还有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专家,在这些学科领域上进行整合,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实现突破。

2018 年 9 月,由我们主办的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临床研究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的主题就是“智能信息两化融合,改变中西医临床研究与实践”,把 AI 和中西医临床研究、中西医临床实践,以及主动健康与延缓衰老进行了一次学术对接。借今天这个会议的机会,我再次呼吁把人工智能和医学的发展更好结合起来,促进人类健康事业良性发展。

最后以习总书记的一段话总结,“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2019年 5 月 25 日在 72 届世界医学发展大会上,传统医学被纳入到国际疾病分类的主流体系中,这给中医药国际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说明从国际上已经开始接受中医药学作为主流医学,所以我们更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大发展。

(本报告根据速记整理)

CAAI原创 丨 作者商洪才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及翻译

如需转载合作请向学会或本人申请

转发请注明转自中国人工智能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