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0-25
10月12-13日,第七届中国智能产业高峰论坛在佛山开幕,在第二天的专题论坛上,广州市政协委员,佳都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广东方纬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顾友良发表了主题为《面向智慧城市的交通大脑IDPS体系与实践》的精彩演讲。
顾友良
广东方纬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以下是顾友良的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业界同仁。大家上午好!我很荣幸今天给大家分享智能交通、智慧交通产业。1999年时很荣幸在深圳工作时,开始进入智能交通行业,我还培训实习了半年,后来转到公共安全领域,干了将近18年,去年佳都科技收购了方纬科技的股份,共同致力于当下智慧交通产业。
今天给各位汇报的是面向智慧城市交通大脑IDPS的体系与实践。
作为智慧交通大脑是什么样的?我今天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交通系统正在变革。传统智能交通是非常复杂的系统,一是时变、二是强非线性、三是不连续、四是不可测、五是不可控。我们很难知道一个人出行的计划、时段、交通方式,这些复杂的因素使得交通系统具有本质复杂性。
随着当下各种新技术的出现,对于我们现有交通的技术因素影响都有哪些变化?即时通讯,我们通过这种方式让我们的出行时间起点和终点,出行方式及时反馈到系统中来,物联网、大数据,使得我们交通系统变得可测、可分解。刚才张教授也讲了,可感知、可运营、可管理。有了可测、可分解,随着人、车、路协同,再通过自动驾驶技术的呈现,未来交通系统在向着可控的方向发展。
从交通技术来说,可测性,主要对车辆个体出行给出完整的观测,从他到停车场出来,经过的路径,在哪一些路段,转向的细节,可测。从交通体系来说,我们希望可以被分解,主要从路网到交叉路口,这里面我们观测路段状况和车辆微观行为,系统的可控性,我们刚才说的传统交通系统,更多停留在对路、车之间的关联,随着未来的发展来说,我们认为更多要关注人在交通系统里的核心作用,实现人、车、路的立体协同。有了这样一个交通技术的发展,我们认为智能交通模型开始升级,我们提出城市交通DNA概念,因为DNA里分为三个方向:一是容量、承载力;二是需求;三是状态。围绕这三点来说,以前智能交通系统更多体现在体温计的感觉,知道发烧了,但是为什么发烧不清楚。当下来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交通数据的采集丰富,我们认为智能交通进入2.0时代时,就像CT一样,出现了拥堵、不正常的状态时,我们通过CT的方式,知道哪一个节点出了问题,为什么出问题。有了这样一个技术,我们就能够对症下药来解决问题。
新一代智慧交通IDPS框架,我们从四个方面理解:
一是完善的基础设施,通过基础设施,我们要了解交通基本数据;
二是有完备的数据采集,通过交通设施把数据采集下来,有了这些数据,我们就根据业务进行解析;
三是搭建智慧的计算平台;
四是结合我们业务应用,根据不同的城市设计个性化的系统服务。
这是IDPS的含义与结构(见PPT),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标志标线、卡口、微波、地磁,GPS、北斗、移动互联设备(移动检测),交通信号控制机,有了这样基础完备的设备后,我们汇聚交通地理信息,被机器视觉识别的视频流,分析路段截面交通状态,GPS定位,车的密度、运行速度,有了这样的数据后,我们再通过大平台,首先核心就是GIS-T交通地理信息平台,这是基于城市交通信息状态的基础平台,这也是做好城市交通核心的基础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融入交通容量,我们要测这个城市到底能容纳多少辆车。对于需求分析,关于人的分布、车辆的分布,看它的需求。通过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判断交通状态,通过这些数据后,我们再建立一个交通仿真平台,在实验室里所见即所得的状态,知道效果如何。我们再结合实际运用,怎么做信号控制优化,怎么帮政府做交通运行评价,什么时候限什么车进入哪一个路段,什么气候环境下限制什么方式,可以做出很多交通出行诱导系统方式,引导市民选择什么样的路径出行,什么时段出行。这是城市交通大脑IDPS架构的介绍。
交通大脑和传统的智能交通系统区别在哪?传统来说,各个业务系统都是独立的,相互之间很难打通。我们要做的事情是什么?怎么把原有基础系统打通,数据基础上可以整合、协同、共享的资源体系。IDPS我们的设计思想,面向业务系统设计,通过标准化平台规划、标准化数据需求规划,让基础设施按照需求来建,而不是按照哪一个分支,哪一个线上的需求去建设,通过这样,现在交通流量采集、诱导系统、信号控制,这些系统来说,我们有一个卡口式电警可以实现,再加上信号控制机的信息,全数据信息都采集了,就不需要微波流量采集等等很多东西。这来源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没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我们以前看录像,出了一个案子,去派出所看录像,看得眼睛冒花。现在智能技术让机器去识别。
IDPS,我们的理念是把传统很多种设备聚焦到三个,在GIS-T城市基础信息平台基础上,一是视频监控,二是信号控制,三是卡口式电警,这样相关数据基本上完备了。
我们认为交通大脑最重要的是P和D,一个是完备的数据采集,这是核心,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这些数据,才使计算有结果。首先是数据云,数据云上,一个是路网结构,知道容量,知道承载力;二是通过数据平台的处理来说,知道它的运营状态。知道容量和需求以及状态,通过数据平台呈现出来。有了这样的呈现后,我们看一下计算结果,在现实模拟下是怎样的,有了这样的体系后,我们再对接业务系统接口,链接业务系统,我们公安有很多管理系统,把这些东西放进去,支持政府的效率更加精准。
交通大脑三大关键技术:可计算GIS-T,关于智能交通的地理信息平台,这是核心,所有智能交通在这上面完成,没有它,智能交通就没有意义;二是数据驱动,从数据驱动到模型数据的建立;三是实战能力,交通分析。
第一,GIS-T分层路网模型:拓扑层,交叉路口、路段的点线拓扑;语义层,交通转向规则、方位描述;设施层,路网关联的交通设施对象;还有就是设备层。
第二,GIS-T可以解决交通容量计算、需求分析、状态分析、交通仿真,没有它我们做不了智能交通。
第三,我们通过交通分析平台,知道交通路况分析,我们知道路况精细化状态,知道路况个性化状态,通过这些状态做态势分析,通过历史数据,会往哪一个方向演变,对我们实战有很好的帮助。
我们做拥堵成因分析,容量不足、需求过大还是信号控制不当,发生交通事故等等。关于绿波带线控,基于关键流向、关键路径设置绿波带,而非一味沿着主干道设置。在区域协调面控,我们以面带点,以出行为本,引导出行,满足出行,出行以人为本。以前我们认为以车为本,以管理者思维为本,我们要转到以人为本的理念上去,溢流片区的车流疏导,区域供需协调。
这是我们在安徽宣城的案例,GIS-T交通地理信息可计算平台在“两化”的应用,使各种标志标线逻辑关系合理,不像以前经常有矛盾。例如左拐弯是禁行的,地面却有左转标线,这时候我们系统自动会呈现。还有微观交通仿真平台,通过建模可以直接看到,在这个数据状态下是怎样的交通现状。
我们可以解构路口交通运行,可以知道路口容量,通过这些车,明确数据、身份且区分常发出行和偶发出行。这是两个路口间的路段,中间只能停68辆车,如果一个周期多来10辆车,就把路口堵了,我们是不是要把这个路设成单行道。我们通过数据可以知道路网承载力1.1万辆车,现有车辆9千辆,这样对于这个城市的交通,始终处于相对通畅的状态。
总结一下,迎接交通革命,要用IDPS体系来建设智慧交通。构建城市交通大脑,可计算的交通,可计算的城市。具备完备的数据采集,具备GIS-T可计算平台。新一代智慧交通管理模式,所见即所得,基于GIS-T,自动计算交通组织方案,提高优化效率。自动计算并提示容量、需求、状态及其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今日知明日事”,“先卜先知”。
期待各位专家和老师在论坛后分享交流,也希望大家多给我们指导,谢谢。
(本报告根据速记整理)
CAAI原创 丨 作者顾友良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及翻译
如需转载合作请向学会或本人申请
转发请注明转自中国人工智能学会